中国安能一局贵州公司前身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第一总队二支队,2018年根据党中央跨军地改革战略部署,改编为非现役专业队伍,肩负起应急救援和工程建设的双重使命。应急救援事业部作为贵州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着“快速响应、科学救援、生命至上” 的理念,不断冲锋在抢险救援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应急先锋的使命与担当。2025年1月,安能集团第一工程局贵州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凭借其卓越的表现和突出的贡献,被应急管理部授予“集体三等功”奖励。
2024年,贵州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始终贯彻上级防汛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多次参与重大救援行动,展现了高度的专业素养、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使命感。在过去的一年里,牵头修订完善了8项专项处置方案,制定现场处置和技术方案10份,选派专家参加贵州防汛检查2次,指导培训地方巡堤人员168人,开展不打招呼视频拉动演练10余次。组织抽组累计1094人、179台(套)装备,接连打赢云南镇雄、湖南岳阳、湖南湘潭等10场抢险救援硬仗,无论是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还是紧急的事故灾难,救援员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用专业和勇气为受灾群众筑起一道坚固的生命防线
贵州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依托贵州省精准化布局,锻造了一支技术精湛、装备精良、作风过硬的专业救援队伍。队员们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熟练掌握各类应急救援技能和器材,形成了覆盖多灾种的综合救援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快速响应,高效开展救援工作。
刚刚迈入2024年,云南省镇雄县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山体滑坡事故,灾害造成18户房屋被掩埋、44人失联。接到任务后,贵州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德赢vwin399入口,,从贵阳方向出发,调派45名救援队员,携带5台救援装备前往灾区全力展开救援工作。现场塌方量约5万立方米,望着像小山一般的受灾现场,每名救援人员都揪着一颗心,救援的压力不断积压在心头。
时间就是生命,为抢抓“黄金72小时”救援窗口,队员们迅速调整心态,火速投入战场,采用“双向推进、滚动翻挖、前缘优先、精准搜救”的处置战法,开挖崩塌体,转运渣土,搜寻失联人员,尽管救援现场天气寒冷,参与救灾的各级指挥员平均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挖掘机操作手更是连续高强度工作,实行两班倒轮换制,现场始终保持“人停机不停”的高效运转。
在持续四天的救援行动中,为防止设备误伤到被困人员,救援队员眼里布满了血丝、外套挂满了雪霜,不敢有一丝懈怠,经过不懈努力,共计搜寻到37名失联人员,搜救任务圆满完成。
2024年7月5日,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乡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决口。洪水如猛兽般破笼而出,团洲垸瞬间沦为一片汪洋。面对已经扩散至226米宽度的决口,水流湍急、水位不断上涨,救援队员主动承担左岸决口封堵任务,严密配合实施“机械化双向立堵+船舶水上抛投”救援方案,创造决口封堵每小时单向进占5米、抓斗船每小时卸料50斗的良好记录。
“我们当时最大的难题是堤岸道路狭窄,只有不到10米的距离,让起初的大型设备难以展开工作,再加上任务时间紧迫,我们只能通宵连续作业。”现场救援员代俭这样说道。
两天三夜的救援,救援队员们不顾疲劳、连续作战,配合工程车辆将石块、沙袋投入决口,所有人主动站位连续作战,克服高温天气,基本没睡过觉,脸晒黑了、脖子痛、嗓子哑都是常态。77小时的昼夜奋战,累计完成左岸决口封堵128米,提前13小时决口成功合龙,打赢了这场抢险硬仗。
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抢险战斗刚刚落下帷幕,而紧接着的又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坝体修复攻坚战。决口封堵只是第一步,坝体修复任务更为艰巨。决口封堵后,由于水位高度不一,出现多处隐患,如渗漏、管涌等,如果不及时修复加固,随时可能再次出现险情。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贵州公司主动承担后期坝体的加高培厚、防渗闭气等任务,抢险队员们来不及休息,便立即投入到坝体修复工作中。
为了提高堤坝的抗洪能力,队员们需要在原有堤坝的基础上,利用碎石、细沙、粘土再增加一定的高度和厚度。他们肩挑手扛,将一袋袋沙土运到堤坝上,然后一层层夯实。为了防止洪水再次渗透堤坝,队员们需要在堤坝表面铺设防渗膜,并用泥土压实。这项工作需要极高的精细度,确保每一寸防渗膜都紧密贴合。
烈日当头,热浪滚滚。施工现场没有一丝遮挡,队员们头顶烈日,汗水湿透了衣服,又被烤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脸部由于不断的擦拭造成了皮肤损伤,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防止队员们中暑,后勤保障人员为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饮用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物品。但队员们为了赶进度,常常顾不上喝水,只是匆匆喝上几口,又继续投入工作。
从决口封堵到坝体修复,当最后一车沙土被运到堤坝上,队员们用汗水和信念,战胜了高温酷暑,战胜了重重困难,历经11个昼夜,累计完成砂石料填筑约54780吨、黏土填筑81150吨、防渗土工膜铺设18480平米。加高培厚后的堤坝更加坚固,防渗闭气措施也更加完善。
随着修复期间暴雨不断,导致水位极不稳定,为将此次救援执行到底,贵阳基地在结束坝体修复工作后,继续抽组8名精干力量迅速组成排涝小组,携两台大功率排水车立即开展应急抽排水工作。此次抽排水任务历时20天,累计完成抽排水约1053500立方米,期间抽排小组还荣获地方四星和三星抽排水能手锦旗。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训练场的薄雾,救援队员们已经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熟练掌握手中装备,成为新时代的救援精兵。在他们看来,救援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救援队员们不仅在重大救援任务中表现出色,日常的坚守和准备工作同样令人钦佩。他们深知,每一次成功的救援都离不开平时的刻苦训练和充分准备。
为了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队员们每天都要进行高强度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只为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整个训练阶段涵盖了重型设备、高精尖设备、高难度破拆、水上救援、桥梁搭设等训练设施和领域,确保救援队伍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救援场景时能够从容应对。
“嘟--”随着一声急促的哨声,队员们迅速集合。除了日常训练,基地还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各种复杂场景,检验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我们的训练是全天候、全时段的。” 基地副主任焦中山这样说道。“无论是酷暑严寒,还是风雨交加,训练都不会停止。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平时严格训练,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装备检查,开始!”随着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展开手中的装备。这是一场对细节的考验,每一个零件、每一颗螺丝都必须精准无误。陈军正在检查他的全站仪设备,这是集侦测、携行和快速制图于一体的装备。他仔细检查每一个扣件、矫正水平仪器,确保在实战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但他没有丝毫分心。
“收铲,回推!”随着一声指令,周权胜迅速操作着手中的推杆,完成一次次的渣土回推。为了达到训练标准,他每天要重复操作上百次,手掌都磨出了茧子。
在训练间隙,经常看到救援队员们围在一起讨论操作技巧。一名老同志正在向新入职的职工传授经验:“装备的每一个操作都要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实战中发挥最大作用。”新职工听得聚精会神,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千锤百炼,方成精兵。”这是他们的信念,也是他们的目标。在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信念,向着新时代的安能精兵迈进。
此次荣获“集体三等功”,不仅是荣誉,更是代表了全体救援员的汗水和付出。在全社会对应急救援工作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应急事业部的获奖不仅是对每名救援队员的肯定,更是对贵州公司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的有力推动。
应急事业部的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救援第一”的使命担当,展现了新时代救援人员的高尚精神风貌。荣誉属于过去,未来任重道远。队员们深知,每一次救援任务都是新的挑战,每一次成功救援都是新的起点。在新的一年里,贵州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将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技能,优化应急救援流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迎接每一个挑战。为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懈奋斗,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原标题:《抢险英雄谱 贵州公司应急救援事业部:用行动当好新时代“应急先锋”》